学院动态

第二届上海市国际关系研究博士生论坛顺利举办


2023610日,由同济大学和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联合主办、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中国)官方网站/中国战略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上海市国际关系研究博士生论坛——“十字路口下的世界与中国”在同济大学衷和楼1802会议室成功举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研究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研究员、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教授出席本次论坛。彭震伟副书记、任小文副主席分别进行论坛开幕式致辞,论坛开幕式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中国)官方网站/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门洪华教授主持。

本次论坛受到诸多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关注,共收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等22所高校博士生踊跃投稿,20名来自15所高校的优秀博士生雀屏中选。同时,本次论坛还邀请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机构以及来自《太平洋学报》《国际观察》等刊物的20余位专家学者莅临指导。与会师生围绕“十字路口下的世界与中国”的论坛主题,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观察维度,探讨世界百年变局深化演进及其效应、新时代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互动、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动向新特征、迈向未来的中国外交战略新局等多个重要议题,旨在加强全国国际关系研究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推动形成立足上海、放眼全国、彰显同济特色的国际问题研究领域青年学术共同体。

在开幕式致辞中,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教授对第二届上海市国际关系研究博士生论坛的顺利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对莅临本次论坛的领导与专家以及入选主题发言的各位博士生表示欢迎与感谢。他指出,面对时代的洪流,世界正处于何去何从的战略十字路口。步入新时代,中国如何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方式塑造世界的未来,成为中国迈向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战略着眼点。有鉴于此,本次论坛将主题设定为“十字路口下的世界与中国”,旨在促进广大青年学子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与思考,探讨中国面临不确定时代所做出的历史抉择。彭震伟书记期待各位青年才俊围绕会议主题,深入交流合作,收获真诚友谊,分享智慧成果,共同为开创和引领国际关系、外交领域的理论发展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任小文副主席代表上海市社科联向第二届上海市国际关系研究博士生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青年学者总是走在时代创新的前沿,在这个需要理论创造,需要思想创新的时代,青年一代正在发挥着更加关键的作用,他们以更为自信的态度去迎接挑战,以更为自如的态度运用方法,以更为自觉的态度去回应时代。他鼓励各位青年博士生在本次论坛中激荡思想,互相交流,分享真知灼见,不断推进国际关系关系学科的理论创新。

开幕式结束之后,本次论坛进入会长演讲环节。陈东晓研究员分享了“发挥学会引领功能 做好新时代国际关系研究”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在我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工作中,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一项着眼未来的前瞻性工作。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始终把青年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持续举办各项论坛,积极为青年学者和在校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创造机会。陈东晓会长强调,国际风云变幻,给国际问题研究提出许多新的课题、新的要求。他认为新时代国际关系研究要注重研究美国对华发起的“新冷战”;要注重研究国际体系加速转型的深刻影响;要注重对国际体系中其他节点国家战略调整的研究。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正经历深刻复杂变化,上海国际关系学界和青年学子理应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和智慧。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杨洁勉主任以“国际动荡形势下的变革任务和相关挑战”作为主旨演讲主题。他对一战前后、二战前后与冷战前后的动荡和变革进行历史梳理与比较分析,进而总结新动荡变革时期的三大特点:非传统安全因素凸显、既往国际合作趋势中断、发展中国家崛起。他指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消除动荡和加强变革方面双管齐下,随着形势的变化在某一特定时期集中应对一个重点,为解决另一问题做好准备。最后,他对中国的总体思想、方案框架与国际磨合三大领域进行归纳。杨洁勉主任鼓励学界青年学子,要在亲身参与丰富的国际实践中,不断地提出和完善各种变革设想和规划安排。

随后,本次论坛进入专题演讲环节,与会专家就各自领域研究的内容发表了独到见解和权威解读,专题演讲由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中国)官方网站副院长钟振明教授主持。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教授作题为“全球文明倡议中的文化国际主义”专题演讲。他指出,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源于国际、国内双重背景的共同塑造。一方面,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另一方面,国内的政治发展也推动着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随后,郭树勇教授从纠正全球治理赤字以及中美建交的角度,分析了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作用:全球文明倡议在国家层面,可以推动文化开放,抵制文化保守主义;在地区层面,可以推动国家间合作,减少由地缘冲突引发的文明冲突;在全球层面,可以推动共同价值的建立,反对美西方霸权主义的文化霸凌,并逐步提升自身话语权,以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建立,从文化维度推动世界秩序的构建。

华中师范大学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中国)官方网站院长胡宗山教授进行了“概念创新与知识增长”的专题演讲。他指出,概念是理论的细胞,概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新概念的发明与理论创新、学术话语的形成密切相关。但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似乎正在出现概念锦标赛式的知识增长竞争态势,因此对概念与知识增长的关系须从不同角度予以反思。胡宗山教授强调,知识增长的重要途径源于概念创新,学科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概念的繁荣,我们需要区分真假概念以及不同类型的概念及其性质、特征和作用范围。最后胡宗山教授对“中美全面竞争”与“两极-多元格局”所催发的新概念进行了学理性解读。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中国)官方网站院长吴冠军教授就“假如世界是一个元宇宙——面向奇点的国际政治研究”发表专题演讲。他以“元宇宙”这一技术现象与海森堡创立的“量子力学”作为本次发言的切入点,揭示世界底层的不确定性,从而质疑世界的真实性。吴冠军教授认为在不确定性的世界,只有互动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由此提出了互动本体论,即互动先于存在,由互动所建构起来的世界,无所谓虚实与主客的二分,它是无限打开的世界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更应该探索人类与自然、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因此吴冠军教授强调人类社会正在走向不确定的奇点时代,各个国家应该加强合作,形成真正的“生命共同体”,避免走向不可控的世界。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组织部长李开盛研究员围绕“展望中国与世界未来关系的两个维度”展开演讲。他从中国与世界互动的两个维度对国际社会的未来前景进行展望。一方面,中国正在通过自身的现代化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中国需要一个更为和平、开放与包容的世界,以确保外部环境的稳定。另一方面,世界也需要一个和平强大、为世界经济赋能并且能够持续提供公共产品的中国,以推动国际社会的发展。面向未来,李开盛研究员指出,我们需要避免两分法的分析方式,而应从整体性的视角出发,关注人类的命运发展与切实利益,通过各种外交举措,克服难题,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构建。

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中国)官方网站院长门洪华教授在“应对世界变局 运筹中国外交突破”的专题演讲中围绕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十字路口下世界潮流趋势、中国思想的创新、中国未来的外交突破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他指出,当今国际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动,东升西降、大国博弈、多极化趋势仍在不断演进,但前景并不明朗,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挑战,世界潮流的发展正面临关键节点。门洪华教授强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立足中国本位,又要具备全球视野,并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经验,运用《易经》等传统哲学思想,把握对立统一的历史规律,不断深化改革,实现外交突围,巩固统一战线,争取中间地带,分化美国同盟,防止被美国过度战略聚焦。

610日下午,论坛进入博士生入选论文展示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生们分别就世界百年变局深化演进及其效应、新时代主要大国的战略互动、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动向新特征、迈向未来的中国外交战略新局等四个主题进行分享,展现了年轻学子的积极风貌。

第一个主题“世界百年变局深化演进及其效应”由华中师范大学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中国)官方网站院长胡宗山教授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李开盛研究员担当点评。

在这一主题中,来自清华大学的黄贝同学首先就“结构性权力运用与网络安全规范构建:以美国为例”展开分享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探讨了规范领域结构性权力的理论内涵,并梳理了国家运用结构性权力优势参与新兴规范构建的两类机制,认为美国运用其结构性权力优势推动既有国际规范在网络空间“移植”与创建网络空间新规范。来自台湾大学的侯长坤同学从美国大战略的视角出发美国霸权衰落型战略欺骗:削弱崛起国与巩固霸权正当性进行讲述,认为美国当前正在使用战略欺骗来削弱崛起国和巩固霸权正当性,进而维护其霸权地位。来自复旦大学的于阳同学则以国际政治中的经验理性:本土实践与互动经验为题进行分享,以某一情境中本土实践所产生的互动经验将影响行为体在该情境内的下一次互动为逻辑,分析了中国-东盟在南海的互动行为和亚太大国在APEC中的互动行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董青青同学基于拉美国家的经验,分析了“外围国家”何以成功塑造国际规范。她认为对于“外围国家”而言,能否激活规范的道义逻辑,提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形成共鸣的规范内容从而形成规范塑造联盟网络对于能否形成国际规范而言具有关键性作用,而西方大国的态度则对于国际规范的效力强弱具有重要作用。来自同济大学的部彦君同学以“市场竞争背景下霸权国技术安全化逻辑的生成与强化”为题展开分享认为当崛起国的技术全球扩散使倍感市场竞争压力时,拥有话语、权力优势的技术霸权国往往会凭借其既有优势,通过“技术安全化”的方式来挣脱现有规则与制度的束缚、动员和捆绑其他国家共同行动,阻断崛起国既有的技术扩散趋势,以达到强制压缩崛起国技术市场、打断崛起国技术升级扩散的“安全化图谋”。

第二个主题“新时代主要大国的战略互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李开盛研究员主持,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毛瑞鹏进行点评。

首先,来自南京大学的曹鹏鹏同学在威胁认知、双边和解与三边同盟互动——对美日澳与美日韩的比较研究”分享中,根据“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双边和解进程机制与成员国威胁认知的强烈程度,构建了一个三边合作的同盟互动分析框架,并据此分析了“美日韩”三边“美日澳”三边关系中的同盟互动方式。来自同济大学的王文琦同学以“中美战略竞争下亚太地区中等强国差异化外交战略选择的逻辑探析”为主题展开分享,他认为,在中美战略竞争的体系结构压力之下,威胁认知和秩序观念对亚太地区中等强国差异化的外交战略选择具有关键影响作用,并以此为框架对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三个亚太地区中等强国的外交战略进行比较案例研究。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陶丽娇分享了“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亚太军事霸权转型”。她认为,自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以中国为假想敌不断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呈现出霸权转型,并大体遵循以权势霸权弥补制度霸权失效、应对中国多重霸权挑战、借力同盟增加权力安全距离的思路,最终目的在于霸权护持。然而效果差强人意,美国自冷战后的霸权主导难以维系,逐渐向霸权护持过渡。来自山东大学的周子淙同学在“风险偏好、价值判断与霸权国对崛起国的战略选择”的展示中,认为决定霸权国对崛起国战略选择的因素分别是崛起国风险倾向和霸权国对崛起国价值判断,根据这两个变量的不同组合分析了战后美德关系、美日关系、二战前英德关系以及美苏关系四个案例。最后,来自同济大学的李次园同学在大国竞争的判定标准、基本特征与模式结构”的分享提出了判定大国竞争的四个重要依据,分别是大国标准、威胁标准、竞争窗口和时间标准,以此凸显了大国竞争作为国际政治中核心命题之一的特殊性。同时,他还根据相互依赖性与竞争与合作的性质将大国竞争模式分为四种理想模式:对抗性大国竞争模式、战略性大国竞争模式、协调性大国竞争模式与合作性大国竞争模式。

第三个主题“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动向新特征”由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毛瑞鹏主持,《太平洋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杨海萍编审进行点评。

首先,来自中山大学的李乾同学在双重竞合: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年来的安全互动”的分享讨论了“竞合主义”新范式下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年来两国的安全互动,认为中日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上的竞合有所不同,异构与同构“双重竞合”的特征较为明显,并指出了在中日安全互动中实现“互构竞合”的重要性。来自同济大学的丁迪同学以“中美关系安全化探析”为主题进行论述,她认为,为了动员国内与国际资源支持对华打压政策,美国政府开始集中使用安全化手段将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科技合作与社会交流等问题与国家安全议题挂钩,中美关系安全化问题突显。而中美关系安全化逐渐走向极端,导致中美大国竞争走向零和博弈,也造成泛安全化问题在美国国内与国际社会蔓延,动摇了冷战后全球战略稳定的根基。来自复旦大学的姚乐同学分享了“企业+政府双轮驱动下的第三方市场合作——以中欧在非洲的项目实践为例“,她通过对中国与欧洲国家在非洲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实践的研究,发现企业间合作由其互补性比较优势驱动,而企业比较优势源于母国在经济与产业基础、制度环境与相关政策以及与东道国政府间关系等方面的特性。在合作意愿已经产生的情况下,合作落地取决于持久稳定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企业间既有成功合作经验以及良好政府间关系的引导推动作用是建立合作伙伴间互信的主要路径。来自同济大学的朱刚毅同学分享了“拜登政府亚太联盟威慑政策转型与中国应对”。她指出在对华威慑中,拜登政府的目标是不寻求对抗但赢得长期竞争,因此威慑政策不再仅是依靠可信度防止短期危机,更强调兼顾低风险、低成本,通过大战略竞争显示长期决心。最后,来自南开大学的李源同学在题为不对称领土争端中弱国为何示强? ——以南海争端国为例的分享中认为弱国决策者的被惩罚预期构成示强行为的战略机遇,国内社会的受害者心态构成弱国示强的战略动机,两者的共同作用影响了弱国在不对称领土争端中的示强行为。

第四个主题“迈向未来的中国外交战略新局”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张振江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中国)官方网站院长胡宗山教授进行点评。

首先,来自武汉大学的李潇枭同学在题为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挑战与因应的分享中从国际标准和国际法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问题,分析西方国家否定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原因,并提出中国的应对之道。来自暨南大学的赵新雷同学在题为经贸关系依赖能否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发展?——基于赫希曼效应的分析的分享中探究了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经贸关系中是否存在“赫希曼效应”。结果表明,尽管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存在不同程度的赫希曼效应,但得利集团并不能完全决定东南亚国家对华的外交政策,东南亚国内外政治的变化发挥着更为主要的作用。来自云南大学的赵祺同学在题为南海行为准则制度化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的分享中认为,在地区危机的刺激和共同利益的激励下,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交流与互动,使得合作安全成为双方的共享观念,最终在合作安全观念驱动下,双方重启了《南海行为准则》制度化建设。最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郑鑫在题为非国家行为体与全球治理民主化——以全球卫生治理领域为例的分享中综合世界主义和制度主义的观点提出了全球治理民主的评判标准,即包容性和问责制,并以盖茨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盖茨基金会未能促进世卫组织的民主化。

随后,本此论坛进入颁奖环节,颁奖典礼由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中国)官方网站院长助理吕蕊副教授主持。她介绍指出,本次论坛秉持“科学公正、认真负责、严格评审、优中选优”的原则,进行了三轮专家评选,最终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10名。其中,于阳、董青青、丁迪荣获第二届上海市国际关系研究博士生论坛一等奖,王文琦、李、黄贝荣获二等奖,周子淙、部彦君、郑鑫、陈钰瑶荣获三等奖,李次园、李潇枭、赵新雷、姚乐、朱刚毅、李乾、曹鹏鹏、赵祺、侯长坤、陶丽娇荣获优秀奖。

奖项

姓名

学校

题目

一等奖

于  阳

复旦大学

《国际政治中的经验理性:本土实践与互动经验》

董青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外围国家何以成功塑造国际规范?——基于拉美经验的分析》

丁  迪

同济大学

《中美关系安全化探析》

二等奖

王文琦

同济大学

《中美战略竞争下亚太地区中等强国差异化外交战略选择的逻辑探析》

李  源

南开大学

《不对称领土争端中弱国何以示强?以南海争端国为例》

黄  贝

清华大学

《结构性权力运用与网络安全规范构建:以美国为例》

三等奖

周子淙

山东大学

《风险偏好、价值判断与霸权国对崛起国的战略选择》

部彦君

同济大学

《市场竞争背景下霸权国技术安全化逻辑的生成与强化》

郑  鑫

中国人民大学

《非国家行为体与全球治理民主化》

陈钰瑶

北京大学

《对外援助能改善东南亚民众对华认知吗?——基于中国对外援助数据的多水平线性回归》

优秀奖

李次园

同济大学

大国竞争的判定标准、基本特征与模式结构

李潇枭

武汉大学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吗?——基于国际法的考察》

赵新雷

暨南大学

《经贸关系依赖能否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发展》

姚  乐

复旦大学

《“企业+政府”双轮驱动下的第三方市场合作——以中欧在非洲的项目实践为例》

朱刚毅

同济大学

《美国亚太联盟威慑的转型与中国应对》

李  乾

中山大学

《双重竞合: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年来的安全互动》

曹鹏鹏

南京大学

《威胁认知、双边和解与三边同盟互动——对“美日澳”与“美日韩”的比较研究》

赵  祺

云南大学

《南海行为准则制度化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

侯长坤

台湾大学

《美国霸权衰落型战略欺骗:削弱崛起国与巩固霸权正当性》

陶丽娇

上海外国语大学

《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亚太军事霸权转型》

最后,在吕蕊副教授的主持下,召开了届上海市国际关系研究博士生论坛闭幕式。门洪华院长进行总结致辞。首先,他告诉同学们获奖名次并非重点,勇于参与、敢于展示就是胜利,并以自身的工作经历为同学们如何做好发言展示提出宝贵建议。其次,他指出本次论坛是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高端学术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生参与投稿,真正做到了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接着,他向为本次论坛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各单位、前来出席的诸位专家、积极参与的博士生以及为论坛提供良好保障的服务团队表达由衷的感谢。最后,他表示该论坛将会在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的支持下由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和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中国)官方网站持续举办,欢迎来自各方的宝贵意见,努力将论坛办得更好!在会场热烈的掌声中,第二届上海市国际关系研究博士生论坛完美落幕。